漫步華爾街 (天下遠見出版 2011四版)
Ch 1. [磐石]與[空中閣樓]
磐石就是投資工具分析目前跟未來期望算出真正價值, 也就是技術分析.
空中閣樓就是比傻, 也就是你可以付出三倍價錢買進, 只要能找到願意花五倍價錢購買的傻子(使用者)就好!
Ch 2 瘋狂的群眾
舉17世紀的在荷蘭的鬱金香被炒作為例, 當價格預期上揚時, 群眾搶進(擦鞋童理論??),
也提供買進選擇權(call options)的投機工具,
球莖在1637年初造成價格哄抬20倍, 之後就暴跌.
第二個例子是1690年代的英國儲蓄過多, 投資機會少
讓一家承擔政府1000萬英鎊債券, 有南海貿易特權的南海公司,
吸引資金, 再利用有利的法律與氣派的門面, 造成股價上揚,
民眾也急於新式的投資機會, 只要有人發起號稱可以財源湧進的公司,
上市當天就會有人捧錢來買股票, 賣完當天立即關門....
股友社
利用會員間去相互收購低價的股票, 專業經理人(交易所經紀商的經紀商?)的配合
拉抬兼洗盤也型朔搶購的交易紀錄,
再經由記者與評論文章的利多報導, 大眾就會跟進.
接下來股友慢慢抽身, 在大眾察覺前慢慢倒貨.
這把戲不依定需要股友社, 公司的高層董事就可以玩
結論: 股市賺錢不難, 最難的是抵抗一夕致富的誘惑上!!!!
Ch 3 六零到九零年代的股票價格
成長股/新上市股的狂熱
在電子業成長的年代, 用 {矽}, {電子}當作公司名就可以提高本益比, 即使本業無關.
集團股熱潮
異業結合, 本益比高的A公司收購本益比較低的不同領域的B公司,
戲法是讓因B公司的本益比因為A公司收購而拉高到跟A公司一樣,
收購後股本膨脹, B公司原先的收益不變, 短期間股價被拉高,
只能靠A公司或合併後的新公司不斷再去合併才能維持股價.
(龐式騙局???)
慘澹的七零年代
趨勢轉回找尋績優股, 特徵是大型成長股
ex: IBM, 全錄, 雅芳, 柯達, 麥當勞, 拍立得, 迪士尼
之後因為長期(十年以上)本益比不斷下修, 股價下跌, 甚至下市.
例如
1972本益比 1980本益比
Sony 92 17
麥當勞 83 9
迪士尼 76 11
HP 65 18
喧囂的八零年代
新興股是生化科技和微電子
ZZZ best 曇花一現
日本土地跟股票飛漲
Ch 4 最大的泡沫: 網際網路
2000年初的 .com 跟上一章提到的公司名與短期股價有關
著名的公司 2000年高點 2001~2002低點
亞馬遜 75.25 5.51
思科 82 11.04
雅虎 238 8.02
特別又荒謬的公司(概念.....)
電子香味(Digiscents)
寵物達康((Pets.com))
安隆(Enron)的興起與破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