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冒雨拍完內灣線蒸機專列後,
回家把豬五十整理完就放進防潮箱,
一個月後再拿出來卻發現CCD掛了.
機身操作都正常, 唯獨拍照的結果是全黑.
仔細看一下才知道防潮箱的排風口開關壞了,
豬五時的CCD受潮損壞.
根據經驗, 修理大概要花將近十張小朋友,
比再買一台二手貨還貴.
只好忍痛放棄修復.....(豬五十拍下來的照片畫質讓人愛不釋手啊!)
但是, 年關在即, 沒有相機要怎麼拍兩顆柚子的出遊照哩!
翻來翻去就只能再敗家了!!!!!
目前N家的DSLR能選的有豬三千一, 豬五千一, 豬九十, 豬七千,
豬三百S, 豬七百(全幅), 豬四(全幅), 豬三X(全幅)
第一輪經過預算與功能的淘汰後,
剩下豬五千一, 豬九十, 豬七千跟豬七百進入準決賽.
實際把玩豬五千一覺得塑膠感太重, 很像玩具.
豬九十已經phase out但還有新機, 不過規格來講還是略遜一籌.
至於全幅機最佳性價比的豬七百, 因為不想再買一個CF card reader而淘汰.
最後則是由豬七千勝出..........
所以家裡就冒出這個小箱子了!!!
配件不多, 由右而左依序是原廠背帶, S端子, 電池充電器(MH-25), USB cable,
還有左下的DK-5目鏡蓋.
文件包含快速指南, 說明書(三百多頁...), ViesNX2光碟, 國祥保證書.
主角換你出場了!
豬七千的背影, 比豬五十多出好幾個按鍵,
除了把後者的組合鍵的功能獨立成一個按鍵外,
還多了live view撥桿與錄影鍵.
支援雙SD卡, 可以一張存JPEG, 另一張存RAW,
對我而言只要一張卡就夠了.
另一側的I/O port, 有USB, HDMI, S端子, 外接麥克風與GPS訊號.
左側前方多了一個包圍曝光鍵(BKT),
這在豬五十要進menu選擇.
右前方在鏡頭接環旁多了一個神通廣大的Fn鍵,
要進選單定義它的功能.
另外也多了副指令撥盤, 最大的功能是M模式下可以調光圈.
相機底部多了一個MB-D11電池匣連接埠,
長時間曝光避免沒電的選配.
LED控制面板, AF的39點對焦是最吸引人的!
開箱到此, 就直接掛上鏡頭拍照再說了.....
趁年終大掃除, 把新買的防潮箱內的傢俬全拿出來曬曬太陽,
順便拿豬七千小試一下身手.
首先上場的是N家機械式底片銘機.....FM2
FM2的經典來自於它的簡單, 在底片機的年代是不少新手的入門機.
另一個讓人念念不忘的是它的清脆的機械快門聲........
FM2簡單的機械構造可以達到四千分之一的快門, 是當年讓人驚豔的功能之一.
當年高中搞天文社時, 無論是在海拔2500公尺的祝山頂夜拍星軌,
或是在運動會上拍同學競技的英姿, 都是用FM2點滴學到的經驗.....
但是FM2沒有auto foucs, 拍完一張還要撥桿才能再拍,
後來接觸需要快速快門的鐵道攝影後, FM2就已經完全不敷使用,
於是1997年底在台北博愛街入手這台F70,
犒賞自己考上碩士班的禮物.
F70是當時N家電子式底片機的入門款,
最快每秒4張的拍攝速度對鐵道攝影綽綽有餘!!
但是背面就慘不忍睹了, 背蓋的環保材質過了十幾年變得都黏黏的,
據說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換掉它!
既然買了支援AF的F70, 當然也要入手可匹配的鏡頭了.
於是這顆N家前鏡皇之一的35-70 f2.8也搬回家了
這顆不怎麼起眼的鏡皇, 最大的特色是變焦是用推拉的,
而且還有微距功能, 只不過使用微距時, 對焦就必須前後移動相機.
FM2(正片), F70(負片)兩機搭配35-70 f2.8一鏡,
讓我在底片機的年代玩了好幾年.
退伍後繼續玩相機, 開始覺得35-70的焦段很尷尬,
要廣角不廣角, 要望遠也不夠遠,
最後在2003年敗入當代銘鏡之一....小黑三.
小黑三的優點說不盡, 但缺點只有一個.....重!!!!
每次出遊, 背兩機兩鏡, 甚至還搭一隻四五公斤的Gitzo腳架,
身體就是這樣練出來的.
2005年N家出了一款號稱不用後製就可以有鮮豔照片的數位入門機
於是豬五十 kit就帶回家了.
豬五十的後背按鍵相較今日的豬七千, 顯然是單純許多.
只可惜已經無法拍照了.......
所有傢俬排排站, 整理完畢再送進新買的防潮箱......
留言列表